憤怒!“為了錢,有些人竟連國家地圖都敢改!”
3月21日,青島海關通報,該關隸屬黃島海關查獲2.8萬余張“問題地圖”。經權威部門鑒定,這批近3萬份的“問題地圖”,存在嚴重問題:臺灣地區居然被標注為一個“國家”、中印邊界標注錯誤等。這樣一批錯漏百出的“問題地圖”,原本要出口至境外。很難想象,若非青島海關及時查獲,其將造成怎樣的惡劣影響……就在青島海關通報的同一天(21日),山東省自然資源廳、省“掃黃打非”工作小組辦公室、省新聞出版局、青島海關、濟南海關聯合在青島市舉辦“問題地圖”查處情況現場通報會。在青島市委保密部門的指定場所,803箱、28908份“問題地圖”被運上粉碎機傳送帶,現場全部銷毀。
《印度教徒報》網站、英國《獨立報》、美國《新聞周刊》等不少國外媒體都跟進報道了中國銷毀近3萬份“問題地圖”的消息。英國《每日郵報》由此事聯想到了此前錯用“問題地圖”的不少外國企業,并以美國蓋璞(GAP)公司為例,稱該公司用未包括臺灣、藏南等地的地圖作為襯衫圖案,最終道歉。
“過去幾年,北京一直在加強對地圖制作和發行的管理。”文章總結道。
《印度教徒報》則引用中國專家的話稱,中國在地圖市場上所做的是合法和必要的,因為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一個國家重要的事情。雖然報道時難免添油加醋,但在不少外媒看來,中國處理“問題地圖”的力度值得肯定。
地圖無小事,關系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、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。“未審核、冒用、出口……”在搜索引擎中輸入“問題地圖”幾個字,結果令人感到觸目驚心。就在青島市銷毀“問題地圖”的三天前(18日),深圳海關剛剛通報,該關日前破獲一起走私出口“問題地圖”案。令人震驚的是,“涉嫌侵犯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”的地圖竟然多達30萬余張,其中26萬余張已經出口荷蘭!所幸,這批地圖被辦案人員緊急追回。而在鄭州海關今年1月通報的走私“問題地圖”案中,近2萬張“問題地圖”被偽報為“旅游海報”欲出口至德國。終被鄭州海關查驗發現。屢禁不止的背后,不禁讓人想問:這些地圖究竟如何產生?又為何出現明顯錯誤?
在國內媒體的相關報道中,這些地圖的生產過程有著“相似之處”:·青島海關查獲的“問題地圖”由安徽合肥某公司出口至境外某國,該公司收到國外客戶的地圖招貼畫圖樣后,未向有關部門提交審核,直接委托另一企業加工生產。·深圳海關查獲的“問題地圖”由“國際某機構”向香港一印刷有限公司下訂單,由東莞一印刷有限公司印刷,從香港中轉出口至荷蘭。·鄭州海關查獲的“問題地圖”,則由深圳某印刷廠印制,又冒用深圳某進出口公司名義,準備出口至德國。“國外客戶”、“未經審核”、“出口境外”……一些國內涉事公司就這樣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訂單,原封不動地照圖樣生產,企圖蒙混過關。地圖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版圖,描述著國家的領土范圍。當我們在譴責國外企業或機構懸掛張貼“問題地圖”的時候,卻何曾想到,有些“問題地圖”的原產地竟然就在國內?!對此,不少網友用激動的言詞表達著自己的憤怒:從源頭上整治“問題地圖”
事實上,除了出口境外,近年來“問題地圖”也屢屢出現在國內市場上。
2018年1月,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通報8起“問題地圖”典型案件,它們或在廣告中被使用、或被登載在網絡上、或用于地球儀制作,甚至有的已經被出版社出版。這些“問題地圖”,通過網絡、有關商品等載體,廣泛傳播,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。新華社2017年9月的一篇報道指出,2012年以來,我國地圖市場快速擴張,每年公開出版的地圖約2000多種,近3億冊幅。市場龐大、生產主體繁多、人員結構復雜,是“問題地圖”現象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正因如此,近年來國家開始重點從源頭上整治“問題地圖”。
整治的第一步,即是從“定規立矩”開始。相關資料得知,中國早在2006年8月1日便施行了《地圖審核管理規定》;為加強地圖管理,2016年1月1日又施行了《地圖管理條例》;2018年1月1日施行新修訂的《地圖審核管理規定》。這些規章制度明確規定:我國實行地圖審核制度,向社會公開的地圖,無論境內使用、境外使用,或是境內人員在境外出版,都應當報送有審核權的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審核。嚴格規范的同時,排查也在一刻不停地進行中。